陌上人如玉
公子世无双

感悟

末日的审判

陌上寒阅读(1874)

我们应该如何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说,我们是否有必要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防止它影响身边的人。

我经常觉得今天的心情是最糟糕的,其实不然,因为明天更糟。其结果就是一天比一天差,越来越差,然而崩溃时刻迟迟没有出现,可能是缺少一根稻草,或者是一根导火线,又或者缺少一个发泄的出口,我似乎有些期待了。

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来到了这个位置,再回首已是仰望过去。可悲的是这并不是人生的最低点,明天还要继续往下走。尽头在何方?

我想去抱怨,去抱怨这个世界,去抱怨这个时代,抱怨自己的懦弱和胆怯,去抱怨一切,那些曾经合理的,那些现在合理的,在我看来,都是值得我去抱怨的,可惜我没有那么做。

我还想痛哭一场,就是那种最丢人的哭法,或者是抽泣,擦鼻涕,可惜我没有那么做。

似乎在那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自杀寻短见,因为他们真的感受到了痛苦,而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感受。

明天一定会到来,一切都将继续,无法逃避,已经避无可避了,等着吧,等着末日的审判。

陌上寒阅读(215)


鲲在云上鹏在水,奈何桥上无常鬼。
一饮孟婆碗中汤,两眼波涛黄河浪。
痴情红颜多薄命,泪痕不干什么病。
频频潇洒撞墙南,挥挥衣袖凡世间。

路灯

陌上寒阅读(199)


冬风划过,

捎来了落寞。

一年又一年,风有冷有暖,都是落寞的味道。

路灯亮起,

染白了头发。

一天又一天,灯有明有暗,都是白色的头发。

苍穹

陌上寒阅读(702)


刀劈肝胆鬓半白,泪涌赤诚见冬雨。

萧萧落木入雪皑,飘飘杨柳春不来。

少年自恃年少狂,白头不悔头白伤。

穹穹白雪君不识,苍苍白首无人知。

《感恩节里的两位男士》:撑死和饿死

陌上寒阅读(2767)


这是一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三个人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这篇小说讽刺味道非常浓烈。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小说作品一定要有正反两面的人物,但一定会有人物。

男一号,流浪汉,斯达夫·比特;

男二号,无名老先生;

故事很简单

感恩节属于美国传统节日,也是一种习俗

这个习俗贯穿了整个故事——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就比如,请流浪汉吃饭。

贫穷的流浪汉知道,感恩节这一天不会挨饿,因为慈善家们都认为,穷人们在一年里只会经受一次饥饿的折磨。这一次就是每年的感恩节。

今年的感恩节,斯达夫同前几年一样,在固定的时间坐在固定地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他一定会准时坐在这个位置上。等待着老先生的出现。

可斯达夫看起来油头粉面,已经撑到动不了,出乎意料的,斯达夫刚好饱餐了一顿,事情是这样的。

一条路边的一个住宅门口,站着一位佣人,屋里住着两位老妇人,她们要求佣人,把第一个在正午十二点钟刚好经过门口的流浪汉请进来,饱餐一顿。而斯达夫刚好经过,吃到爆。

下午一点,斯达夫如约的坐在了老地方,等待着老先生的出现。

九年了,每逢感恩节,老先生都会来这里,找到那条长凳上的斯达夫,带上斯达夫去固定的饭店,美美的吃上一顿。老先生要把这件事变成一个传统,老先生是一个执着狂热的传统追求者,必须要长时间坚持去做一件事,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斯达夫就是他培植的一个传统对象,这个传统的继续进行,离不开斯达夫,斯达夫也不想辜负了这位懂得感恩的老先生,尽管肚子快被撑爆了,就像往年一样,呼吸紧促,浑身发抖,不一样的是,这次是撑的。

斯达夫不忍拒绝这位坚持了九年的老先生,他跟随着老先生去了饭店,斯达夫像一个英雄,火鸡肉,牛排,汤羹,各种蔬菜,馅饼,一个小时,斯达夫赢得了战斗。

老先生付了饭钱,并给了小费。

斯达夫在回家的路上,倒下了,就像一匹中暑的马,重重的摔在地上,救护车带他去了医院。

一个小时后,老先生也被送到医院,医生说他或许是落魄的名门世家,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故事完。

我的总结&感受

故事脉络很简单,每年的感恩节都会遇到一次的两个人,今年在医院再次重逢,一个是撑的,一个是饿的。

很多传统节日正在变味。

不论中国外国,都是如此,本来中秋的团圆的节日,吃块月饼,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就好,现如今,月饼卖得越来越贵,家人团圆变得越来越难。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每一天都是感恩节,就像作者说的,慈善家们都认为,穷人们在一年里只会经受一次饥饿的折磨。一定要在感恩节这一天宴请穷人,只是因为这一天是感恩节。

老先生看起来是个死板,保守,固执的传统追求者。自己都穷的吃不上饭了,还要请流浪汉吃大餐。

这种执着到骨子里的人,令人敬仰和佩服,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这是很多人都缺少的美德。

斯达夫,看到饭店餐桌上的美味,不会流口水,只会觉得恶心,但他不想伤了老先生的心,不想因为自己破坏了老先生坚持九年的传统。

为什么不拒绝第一顿饭呢?食物对于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意味着什么?这是生理冲动,更是条件反射。

《耗费钱财的情人》:一个海后的故事

陌上寒阅读(1286)


这是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翻译不同,还有一个名字《耗费钱财的女人》,读完这篇文章后,似乎叫“情人”更有深意。

关于作者

不曾了解过欧·亨利,不知道他经了什么,把一个普赛克(希腊神话中以少女形象出现的人类灵魂的化身)进行这般黑化,这似乎是对广大女性的不公,或许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当然,类似的人和类似的事,当代社会也会存在。他的另一个短篇算得上家喻户晓《麦琪的礼物》,今天只讨论这个“情人”玛希尔。

玛希尔是个美女,有多美呢?,“金发碧眼,娇艳欲滴”。对于这种需要抛头露面的男士手套售货员,颜值是个加分项。不止如此,玛希尔还是职场和情场的双向老油条。

玛希尔熟悉人类两大性别中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关系游刃有余,因为有美丽的外表,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前来搭讪,约会。玛希尔见过太多的诸如赵三李四之流冒充富人。玛希尔听过太多的甜言蜜语,在她看来,甜言蜜语无非是用来哄骗无知少女的。作为一个情场老手,她对此并不感冒。

男主欧文·卡特出现了,男主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这般介绍“一位画家,百万富翁,旅行家,诗人兼汽车收藏家”,总之,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富豪。但这些,玛希尔不知道。

欧文·卡特在买手套的过程中,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普赛克,并勇敢的表达的爱慕之情。

玛希尔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女人,距离第一次约会两星期后,到达了小说的高潮部分,欧文·卡特,深情表白,他愿意为玛希尔放弃财富和地位,带她离开这个城市,去远行。

玛希尔拒绝了,拒绝了这个和其他一样低俗趣味,满口甜言蜜语的男人。

故事结束。

个人总结一下,冒充富豪的骗子太多了,女人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不去相信那些人的甜言蜜语。然而当面对真诚的富豪时,没能正确的判断真伪,错失了嫁给富豪的机会。

这篇小说暴露了一些问题。

表面看来,这篇文章是在讽刺女主玛希尔,聪明反被聪明误,与富豪擦肩而过,和真爱失之交臂。

还有另一个问题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冒充富豪的骗子太多。

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男人冒充骗子,或是打肿脸充胖子呢?因为骗子有市场,因为女人喜欢!

有些女人化浓妆,P照片,为什么?因为男人喜欢!

互相欺骗,鹿死谁手,就看谁的骗术更高明,谁的脑袋更聪明。

不过,又有谁可以确定自己能比过玛希尔还要聪明呢?

男人和女人质量一定要互相欺骗吗?

当然,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小说会有不同的思考。

欢迎讨论。

贩卖焦虑

陌上寒阅读(2177)

贩卖焦虑

A~卖方,B~买方

A:卖焦虑!卖焦虑!

B:什么价?

A:不同的人,不同的价。

B:不同的人?二倒焦虑?

A:别人的代卖,自己的也卖。

B:年底了,焦虑多如牛毛,便宜一点卖给我吧!

A:您这是要囤货呀?

B:不不不,慕名而来,客户指定要您的焦虑。

A:您刚不是说多如牛毛吗?

B:实不相瞒,每逢年底,焦虑泛滥,市面上的焦虑同质化严重,大多数都是物质焦虑,实在是乏善可陈。

A:你是要?

B:对对,没错,我急需精神焦虑,您看1:10,这个价位如何呢?

A:哎,我的精神焦虑库存也不多呀。

B:1:50,您有多少,我要多少!

A:都卖给你?开玩笑,没有了精神焦虑我怎么活下去?

B:1:100,清空你的精神焦虑库存,难道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好吗?

A:一份精神焦虑换一百份物质焦虑,今后的每天为物质而发愁,生存的价值就是为了物质,一个一无所有的又没有精神追求的行尸走肉,每天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赚取更多的物质,却不会为精神发愁,不知道如何享受生活的痛苦,你的客户是谁?是想杀人吗?

B:这是客户的隐私。

A:我现在还不想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可以从别人的精神焦虑库存中拼凑一部分卖给你。

B:我的客户只要你的精神焦虑,你的全部精神焦虑,价钱吗,好说。

A:等我年纪大一些的时候,我可以白送给你。现在呢?免谈!

请停止无效思考

陌上寒阅读(2343)


今天跑步的时候,有好几个瞬间,差点在跑步机上睡着,为了能小睡一会儿,我把一只手扶在跑步机的扶手上,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那些站着也能睡着的人。

我已经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跑步;我也不去思考跑步能为我带来什么。

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去做,心里别扭。就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不睡觉会困。

我的to do list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逐一击破,我就像一个机器人,没有精力去思考做那些事的意义,就像那句俚语说的“干就完了”。

有时候我们会思考,做一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我想是因为自我质疑。

思考的结果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果断放弃,一种是继续坚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前者,当我们开始自我质疑的时候,会进行反思,我做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这是值得的吗?不幸的事,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是放弃的前兆,我们总会想出成千上万个理由说服自己放弃,唯独忘记了当初做决定的初心,初心已经被淹没,自我迷失。

同时我们也会为那个继续坚持的观点寻找更多的反对意见。

所以我说,当我们准备放弃时,请停止思考。

这看起来像自我逃避,逃避又何尝不是一项技能?

在情绪剧烈波动时,思考是低效的,非理智的,甚至是反向的。这时候放空自己,一切按照计划行动。等情绪稳定时,再进行慎重的思考。总之,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性,客观。

深度思考是一件极度耗费能量的大脑运动,在喝醉的时候,在做梦的时候,发散的思维信马由缰,广阔的天地任由驰骋。但是这种思考是肤浅的,如蜻蜓点水。

很多人看似清醒,理智,实则不尽然,他们经常白日做梦,架空现实,让自己的想法腾云驾雾,就像一个醉汉,一直生活在自我陶醉的虚拟世界,如痴如醉。

这是低成本的自嗨,甚至不需要喝酒,喝酒做什么?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项运动大受欢迎。

醒醒吧,那些无酒的自醉人。

出来吧,那些还在梦游的人。

玛蒂尔德的虚荣

陌上寒阅读(1920)

玛蒂尔德

有一部短篇小说,我们都看过,中学语文教材,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回忆一下故事基本内容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很多人对这篇小说的观点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大师的作品绝对不会如此肤浅,谈谈我对玛蒂尔德的看法。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距离现在有一百多年了,当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完全复制到现在,但事情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爱慕虚荣,列夫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对虚荣有一个描述,工作的乐趣在于施展抱负,社交的乐趣在于虚荣心,从古代到现在,从国外到国内,世人皆有虚荣心,这是人的天性。

举个例子,一个人每天自行车上班,他看到身边很多人开车上班,他新生向往羡慕,也想拥有一辆车,这样就不会风吹雨淋日晒,并且也会被别人羡慕,经过种种努力或者手段,他终于买下一辆车,完成了自己的愿望,但是他又发现,别人的车要比自己的车更拉风,更霸气,他又一次心生向往。

这是一个励志的例子,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在骑自行车,并且渴望能有一辆车,甚至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依然未能如愿。

这就是爱慕虚荣的底层逻辑,对美好生活的极端向往。

《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只是她很小的一个点,这是整篇小说的导火索,莫泊桑为此浓墨渲染,读者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这里。

丈夫深爱着玛蒂尔德,丈夫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把辛辛苦苦攒下的400珐琅为她买了一件礼服。

玛蒂尔德深爱着她的丈夫,二人为了还债,玛蒂尔德辞退了佣人,脏活,累活全都干,她没有选择离开丈夫,以她的容貌一定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男人,至少不用继续还债。

玛蒂尔德有很强的自尊心,弄丢了好朋友的项链,因为自尊心,她没有把这件事的真相告诉朋友。

玛蒂尔德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买下那串昂贵的项链,动用了遗产,这依然不够,又开始东拼西凑,节衣缩食,花费10年,终于还清债务,完成了蜕变。

区区一个爱慕虚荣又算的了什么呢?

观念的转变,曾经玛蒂尔德是一个全职太太,每天的事情就是胡思乱想那些漫无边际的事情,幻想和现实的差距一直都是存在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知识分子,受到当时当地的流行文化熏陶,幻想,这不是她的错,她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并且是只能做的事。她幻想着能嫁给一个有钱或有权的人,但是他出身卑微,这就是她的自我矛盾。

很多人都在贬损玛蒂尔德,现代社会中,在遇到同一件事,很少有人会像她一样执着单纯,更多的人,只有幻想,白日做梦,梦碎了,拼起来,继续做梦。

《项链》更像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励志小说。

玛蒂尔德,了不起的女人。